近期伴随美联储加息预期的迅速升温(3月可能加息25个基点),美元指数迎来一波上涨,但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却持续下挫,突破了年以来新低,逼近6.30关口。人民币独立于美元走出了一波强势行情,维持超预期的韧性,呈现“美元强、人民币更强”的格局。从历史上看,这种与美元指数“脱钩”的走势自“8.11汇改”以来非常罕见。
人民币汇率的走强不仅仅是针对美元,更包括对全球主要货币的升值,BIS和SDR人民币汇率指数涨幅趋同。SDR货币篮子主要是由美元和欧元组成,而BIS货币篮子则包括一些新兴市场货币,如韩元、台币、墨西哥比索等。
那么人民币汇率为何如此强势?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核心在于近年来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增强,继续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而短期内市场上对于人民币的需求大于供给,主要体现在中国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的双顺差,同时俄乌事件使得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
(一)经常账户顺差
贸易顺差带来的结汇需求是本轮人民币升值的主要支撑。年,全球依然笼罩在新冠病毒的阴影之下,我国经常账户贸易顺差(出口额-进口额)全年累计顺差金额达亿美元,较年同比增长15.21%。
1、货物贸易顺差显著扩大。
一方面是中国供应链受疫情约束较小。疫情持续蔓延导致全球供应链“吃紧”,美欧等经济体遭遇“用工荒”,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被迫停工。在各国疫情管控的影响下,全球经济活动在原材料生产、制造、商品交付等方面都有所延迟。与此相比,中国供应链所受疫情的制约相对较小,即便在制造业PMI逐步回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中国商品出口势头依然强劲,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
另一方面是中美贸易关系近期缓和。下半年中美经贸摩擦爆发,以年8月25日中美领导人通话表示继续推动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落实为转折点,中美关系的边际向好成为促使人民币不断走强的重要推动力。尤其是年9月以来,中美对话利好事件频出。9月10日,中美两国元首通话,就中美关系及双方共同关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广泛的战略沟通与交流。9月24日,孟晚舟女士乘专机离开加拿大,这在短期内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0月5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正式宣布重启中国产品加征关税豁免制度,并就项产品排除清单征求意见。11月16日,中美两国领导人通过视频方式进行了正式对话。若后续启动豁免,或能够对年出口金额做出额外贡献,对全年出口增速具有向上拉动力。
2、服务贸易逆差显著收窄。
近年来,旅行服务是我国服务贸易最大逆差领域。自疫情以来,出国旅游人次的大幅减少,旅行服务贸易逆差大幅下降,从年的亿美元降至年的亿美元。
贸易顺差的扩大带动出口企业的结汇需求(卖出美元、买入人民币),结售汇差额数值创出阶段性新高,进而造成了境内外汇市场的供求失衡,推升了人民币汇率。
(二)金融账户顺差
1、直接投资顺差持续增加。
新冠疫情后,我国经济率先复苏,、年经济增速分别为2.3%、8.1%,而美国分别是-3.5%、5.7%,均低于我国,外资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也迅速恢复,直接投资差额由年二季度的47亿美元,升至年的亿美元,创近8年历史新高,直接投资顺差的增长说明国际资本对我国长期经济增长较为乐观。
2、证券投资顺差大幅扩张。
国外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利率都很低,有的国家甚至接近零利率或者负利率。而在中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1.75%,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2%,利率的差异导致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比以其他货币计价的金融资产具有更高的收益率且有保证。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金融对外开放,推出“债券通”、取消QFII和RQFII投资额度限制、A股纳入MSCI和富时罗素指数、国债纳入摩根大通和富时全球债券指数等相继完成,中长期内外资的持续流入,极大地扩大了我国证券投资项目顺差。截至年12月末,境外机构持有我国银行间市场债券4万亿元,规模是年底的2倍以上,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总量的3.5%。
(三)市场预期增强
美欧多国宣布将部分俄罗斯银行排除在SWIFT(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之外。在此之前,中俄已多次续签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系统(CIPS)在俄罗斯有一家直接参与行和多家间接参与成员。本次突发性事件将一定程度上增加中俄之间人民币结算需求和交易量,有利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市场会加强人民币升值预期,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支撑。
注:一般而言,货币国际化程度越高,其在计价、结算和储备等应用范围越广,境外持有者的持有意愿就会越强烈。
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