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2年中国经济展望 [复制链接]

1#

9月7日,山东烟台港等待装船出口的车辆。随着美国复工复产、供应链修复,以及欠发达国家新冠疫苗接种率提高,年中国出口可能放缓。图/视觉中国

年中国经济展望

文/钟正生

发于.11.29总第期《中国新闻周刊》

新冠疫情暴发已近两年,中国经济的表现可谓“一枝独秀”。展望年,在跨周期调节的顶层设计下,在体制机制改革红利的进一步释放中,预计中国经济可以实现全年5%以上的实际增速,“十四五规划”的第二年将成为中国经济蜕变的“第二春”。

年GDP增速预计在8%左右

在多地出现散发疫情、洪涝灾害和限产限电等因素叠加冲击下,年三季度中国GDP实际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同比增长4.9%,比二季度相下滑了0.6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年三季度实际GDP环比增速只有0.2%,而年~年的环比均值为4.5%,可见上述多重因素叠加对中国经济冲击之甚。

随着前期叠加冲击因素的“纠偏”,以及宏观*策上“稳增长”的加码,预计年四季度中国两年平均实际GDP增速有望从三季度的4.9%略微回升到5%,两年平均实际GDP增速为5.1%,将从今年三季度的“小低谷”走向四季度的“小回温”。而从当年同比增速来看,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可能继续下滑到4%以下,全年实际GDP增速预计在8%左右,可谓“温而不暖”。不过,四季度中国经济有望企稳,主要支撑点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能耗双控*策有所放松,煤炭等能源大宗保供加码。年10月8日国常会指出,“完善地方能耗双控机制,推动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在一定时间内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若今年全年都不纳入,使用年数据测算,这一*策调整可使得中国单位GDP能耗考核从今年两会确定的下降3%放松到下降2%,因此对工业生产的冲击将减弱。年10月中国工业增加值季调环比从上月0.05%,显著回升至0.39%,但仍低于6月之前水平,工业生产出现有限回暖。10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回升,上游原煤供给约束的放松是一个重要支撑。

其次,基建投资在重大项目加速开工和地方专项债错位发行的带动下有望企稳回升。年9月全国共有23个省市开工重大项目个、环比增加%,总投资额4万亿元、环比增加%。10月至今已有河南、湖南、四川等多个省份集中开工本地重大项目,总投资近万亿元。年四季度新增专项债额度为1.1万亿元,比去年四季度多出亿元,发行时间错位将对四季度基建投资增速起到支撑作用。

再次,结构性货币*策继续助力制造业投资保持向好态势。据央行披露的数据,年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7.8%,比上年末进一步提高2.6个百分点;“专精特新”企业的获贷率达到71.9%,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2%,贷款合同平均利率低至4.5%。在结构性货币*策的加持下,加上制造业自身产能周期的上行驱动,年10月中国制造业投资的两年平均增速上升0.5个百分点至6.9%,创年内新高,已连续第4个月回升。

此外,从《年第三季度货币*策执行报告》来看,“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成为目前货币*策发力的重点:一是,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府共同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进行房地产贷款投放的阶段性纠偏;二是,落实支小、区域协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再贷款*策工具,“合理满足煤电企业应急保供发电融资需求”。这两个领域恰是今年三季度中国经济出现短期波动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四季度中国经济能否平稳运行的关键。央行此举可谓有的放矢、定向增效。

年经济增长将回落

年中国经济增长将重新下行,主要原因是新冠疫情后推动中国经济快速恢复的房地产投资和出口这两个增长动能可能放缓,而基建、制造业投资和消费较难对冲其影响,预计在跨周期*策的适度发力下,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达到5%以上。这一增速虽然相较年有所回落,但大致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相契合。

房地产投资方面,我们从投资的直接构成、以及投资资金来源两个角度,对“稳地价、稳房价和稳预期”目标下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做了定量测算。中国房地产投资由土地购置和建安投资两部分构成,前者占比约为36.7%,后者占比约为63.3%。假设年土地购置的增速为-3%,建安投资的增速为3%——考虑到目前房地产市场仍在深度调整,这一假设不算太悲观——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速将从年的5%左右,下降到年的1%左右。

年9月,中国房地产销售和投资的单月同比增速均已转负,从已发布的10月份数据看,房地产从“销售-开工-施工”的链条俨然进入负向循环,这也是前期房地产调控*策适时“纠偏”,以满足房地产领域的合理融资需求的原因所在。但目前*策放松的力度仍较有限,且房地产行业震动之下,居民购房意愿下滑,房企拿地意愿下滑,供需两端共同挤压房地产投资的增长空间。若不能在居民/供地/房企任何一个节点上有力地修复预期,房地产投资的调整或有失速风险。

出口方面,近期中国出口的韧性依然强大,海外疫情反复和工业品通胀是主因。以IMF统计的CIF价格衡量的出口份额看,年一季度中国的出口份额比新冠疫情前高了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份额的提升主要来自美国和一些欠发达国家,而对欧盟、印度、巴西和墨西哥的出口份额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随着美国复工复产、供应链修复,以及欠发达国家新冠疫苗接种率提高,年出口份额从中国流出应是大势所趋。

当前房地产市场正在深度调整。图/视觉中国

在地产和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支撑放缓的同时,其他的增长动能却难充分对冲。

基建方面,其投资资金来源于财*预算资金(包括专项债投向基建的部分)的比重不到两成,主要依靠地方*府债务融资。年中国城投有息负债增长13.0%,在压实化解隐性债务风险下,地方*府为基建项目配套融资的空间不足。此外,缺乏合适的投资项目对基建投资形成的约束更紧。在年对隐性债务高压监管之前,地方城投平台是基建项目的主要承担者,其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中位数在年见顶后持续回落,年降到了1.2%,比地方*府专项债的成本还低,合适项目储备不足的约束可见一斑。

制造业投资方面,民企占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比重超过八成。在原材料成本攀升、二季度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超季节性环比下降1.3%的情况下,目前我们所观察到的企业扩大投资更可能是被动的设备更新。参考年的经验,预计企业本轮设备更新的持续周期在1年左右,因此,制造业投资的景气高点可能在年上半年出现。当然,绿色投资可能成为一个较大的增量来源,尤其是在央行出台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情况下,但这或许需要*府先做引导性的、成规模的投资,私人投资才会有能力、有动力“跟投”。

消费方面,新冠疫情后中国“补偿式消费”迟迟未出现,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家庭的债务压力超过大多数发达国家,而疫情可能又放大了偿债压力。年,中国家庭部门的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为.9%,高于英国(.9%)、法国(.0%)、日本(.5%)、美国(95.0%)和德国(90.8%);中国家庭部门的债务还本付息额/可支配收入为15.0%,高于韩国(12.4%)、英国(9.0%)、美国(7.8%)、日本(7.6%)、法国(6.5%)和德国(6.1%)。

新冠疫情后中国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四个季度移动平均的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年三季度为68%,比年四季度仍低2.1个百分点。央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年三季度城镇储户选择更多消费占比为24.1%,比年四季度下降3.9个百分点。从债务压力和疫情冲击的角度看,未来中国消费大概率只会延续温和修复。且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可能随之走弱,难以发挥好其在稳定经济运行中的“压舱石”作用。

此外,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