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菲兹
“一路‘八十一难’的经历才是求取的真‘经’,不忘初心,接受挑战,承担责任。”
2月15日下午,滴滴创始人、董事长、CEO程维在朋友圈转发了《西游记的至高境界,看懂者无几!(人性必读!)》一文,如是写道。显然,滴滴正在“取经”路上经受考验。
几天前,滴滴被曝出年亏损亿,2月15日,滴滴举办月度全员大会,程维在会上宣布公司裁员,比例占到全员15%,涉及人左右,将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同时,公司继续招聘人,年加大对安全技术、产品和线下司机管理及国际化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年年底员工总人数将和去年底的人持平。
多个第三方数据显示,滴滴拥有90%以上的中国专车市场份额,99%以上的网约出租车市场份额。然而滴滴却说,年亏了亿,马上要裁员超过人,要过冬了……
滴滴这个巨无霸独角兽不行了吗?高额补贴的运营模式还能支撑其走多久?
缘何亏损百亿
2月13日,36氪报道称,滴滴年持续巨额亏损,全年亏损高达亿元人民币。滴滴官方对此暂无回复。
滴滴的亏损正在扩大,几乎接近于补贴大战时的水平,根据年9月滴滴内部邮件显示的数据,滴滴在年上半年亏损40.4亿元,也就是说下半年亏损达到68.6亿元。根据财新报道,滴滴年全年亏损达到亿;年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后,亏损的金额有所下降;年亏损额为3~4亿美元。
由于滴滴不是上市公司,外界无法获知其内部的具体情形,但我们仍然可以根据一些公开资料做一些推论。试图还原滴滴百亿亏损的原因。
第一,司机补贴。
被曝光的亏损账单显示,滴滴年全年补贴司机花费高达亿,这或许是巨额亏损的最主要原因。近期,滴滴出行流出的一组补贴司机的“账单”显示,滴滴给司机一个月的奖励补贴高达元,账单还显示,滴滴司机奖励收入占比接近1/3。
此外,滴滴总裁柳青在全员会上也提到关于“抽成”(滴滴内部称之为Takerate)和“补贴”等比较有争议的问题,表示管理层正在认真思考业务模式,会做积极探索,既能激励好司机,在高峰期供需失衡时高效调度有限运力,尽最大可能满足乘客需求,又能保证公平性。
第二,业务整改。
在停运之前,顺风车是滴滴出行最赚钱的业务板块,但由于存在安全漏洞,滴滴顺风车至今未能恢复上线,这是对滴滴业绩的一个重大打击。
尽管滴滴整改已经快半年了,但滴滴顺风车恢复上线依然遥遥无期,可见整改结果并没有让监管部门满意,至于市场满意度更是无从谈起。
滴滴礼橙专车目前也没有做到市场最佳,曹操、神州等专车公司让滴滴的专车业务存在极大的竞争压力,而专车由于定价较高,走的是高端精品路线,业务量能方面恐怕也不太乐观。
第三,对外投资。
此前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年年底之前,滴滴出行已经对外投资了45亿美元(合人民币约亿),而IT桔子数据显示,年全年滴滴共对外投资.6亿元。
此外,滴滴是ofo较早的投资方之一,持股比例高达25%以上,曾一度在ofo占据多个高管席位,但随后双方交恶。目前ofo虽没有正式对外宣布“死亡”,但在公众和投资人眼里已经无限接近死亡。以ofo的体量来估算,滴滴在ofo上的投资亏损相当巨大,但滴滴对此讳莫如深,实际亏损额度外界无从得知。
投出去的钱都是真金白银,但短时间很难见到真金白银的回报。
第四,海外扩张。
过去的一年中滴滴主要采取投资本地平台的方式实现海外扩张,年1月,滴滴收购了巴西网约车独角兽99;2月,滴滴宣布将与软银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进*日本网约出租车市场;4月,滴滴宣布正式进入墨西哥,在墨西哥州首府托卢卡(Toluca)推出滴滴快车服务;5月,快车服务落地澳大利亚,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在澳大利亚当地进行运营;7月,与软银成立合资公司,计划在日本提供出租车打车服务;9月,滴滴在日本大阪上线出租车叫车服务。
图片来源:IT桔子扩张海外团队、打磨产品、落地服务等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所以这部分钱也是提前“预支”。
第五,技术研发。
程维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出滴滴的三大愿景,其中以“成为世界级的汽车运营商和智能交通技术的引领者”出现次数最多,有消息称滴滴在前瞻性的科研投入非常巨大(智慧交通、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等)。来自拉勾网的招聘信息也显示,滴滴目前在招技术类岗位个,算法工程师、大数据工程师、NLP工程师、语音交互工程师等需求量大。
滴滴还与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共同成立“洪流联盟”,包括北汽、博世、长安汽车、奇瑞、一汽、丰田、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等主流车企品牌,致力于共同推进新能源、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网约车市场虽然已经一家独大,但像滴滴这种靠烧钱烧出来的公司,如果资金链持续紧绷,则相当于坐在了热锅上,再加上外界的压力,恐怕够滴滴喝一壶的。
而事实上,滴滴的背后投资人名单十分华丽,淡马锡、软银中国、中国人寿、Apple苹果、百度、阿里、腾讯等都在这份名单里,有意思的是滴滴也是唯一一家由BAT共同投资的公司,但在亏损、裁员的情况下,似乎还没有哪位巨头先出手救援。
先裁人,再招人
除了主营业务网约车,滴滴立下了三大愿景flag:成为引领汽车和交通行业改造的世界级科技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成为世界级的汽车运营商和智能交通技术的引领者。四处出击的滴滴开始向汽车租赁、无人驾驶、新能源、共享单车、汽车后市场、汽车金融等多个领域拓展,在与美团的竞争中,滴滴甚至还送起了外卖。气球吹得太大,就会有爆炸的危险。
在长达两小时的全员会议上,程维重点宣布公司将做好过冬准备,年会聚焦当前最重要的出行主业,继续加大安全和合规投入、提升效率,因此将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对业务重组带来的岗位重叠和绩效不达标的员工进行减员,裁员比例占全员15%,涉及人左右。
此外,滴滴还计划在年招聘名新员工,年年底员工总人数将和去年底的人持平。
先裁人,再招人,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层面来看,这显然是滴滴在特殊时期缩减薪资成本的一种方式。而从业务上来看,滴滴从去年开始受到安全方面的频繁挑战,安全整改和合规化势在必行,在安全和国际化成为重点发力方向后,滴滴希望向那里倾注更多专业人才和资源。
那裁掉的这些人都是谁呢?
第一,客服及运营人员。
滴滴曾在去年底进行过一次组织架构调整,将原快捷出行事业群(快车、拼车)、专车事业部、豪华车事业部合并为网约车平台公司。
在此之前,三个部门各自为战,分别拥有自己的运营团队和客服人员,合并之后,为方便统一管理,一部分冗余的人员可能面临裁员。
第二,顺风车部门。
据年7月易观智库报告显示,滴滴顺风车业务在顺风车市场占比为66%,彼时顺风车部门也是滴滴内部少有的赚钱部门。
年连续两次顺风车事件,使得顺风车业务被迫整改、重启遥遥无期。而顺风车部门工作人员大部处于调岗(或借调)的尴尬处境。在程维宣布年的“聚焦”安全技术、产品和线下司机管理及国际化等路线后,顺风车部门可能也是裁员的重灾区之一。
第三,普惠出行与服务事业群。
原单车(HT)、电单车(HM)、代驾、企业级业务、公交业务在去年合并为普惠出行与服务事业群。据腾讯科技报道,这些业务并不在所谓的“主营业务”之列,也可能在此次裁员调整范围内。
在2月15日举办的全员会上程维在确认裁员消息的同时,也点明了年滴滴的三个关键词“安全”、“合规”以及“国际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次滴滴史上的首次大规模裁员,也预示着从网约车的血海狼窝里杀出来的滴滴,正式进入了精细化运营时代。“安全”、“合规”是滴滴需要遵守的第一要务,而“国际化”则是滴滴发展壮大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盈利之路
大洋彼岸,滴滴曾经的老对手Uber,年的形势有所好转。
据《华尔街日报》消息,年一季度Uber实现了24.56亿美元的盈利。尽管二季度又亏了8.91亿美元,但综合下来Uber在年上半年共盈利了15.65亿美元。
此前的年全年,Uber实现了77.78亿美元的总营收,而年上半年,Uber的总营收为53.89亿美元,达到了去年的70%,其中,第二季度营收28亿美元,同比增长63.3%。预订总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41%。除此之外,Uber还拥有像UberEats这样快速增长的新业务。Uber曾表示,UberEats正以每年%的速度增长,未来一年收入将突破60亿美元。
业绩数据上来看,并不能说Uber比滴滴强多少,毕竟Uber自9年正式运营以来,亏损金额已高达亿美元。不过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即Uber已经先于滴滴进行战略调整,全面收缩战线,回归核心主业。
滴滴也在这次全员会上宣布回归主业,在外界看来,如果想要实现盈利,滴滴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
第一,探索清晰的盈利模式。
说起来可能是个笑话,即便是做成滴滴这样的行业老大,也还是没想明白如何挣钱,“烧钱一时爽,挣钱火葬场”。按说不太可能啊,这么大的盘子,圈住了这么多“羊”,有的是办法薅羊毛。
事实却是,目前网约车行业只能依靠司机端的抽成来获得收入,而为了在客户端和司机端进行平衡,平台在双方都要进行持续补贴,即便现在滴滴将司机端的抽成比例提高到了30%,还是无法改变亏损的现状。
未来,滴滴需要更多考虑现金流和盈利,手握5.5亿用户(年底数据),其实光靠流量就能变现了。
第二,严把安全关。
程维选择的年关键词首先就是安全。
去年三个月内,两次顺风车事件,两条人命, 交通部甚至在文件中公开表示“如果不能为乘客生命安全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这样的企业不要也罢”。事件一出,滴滴在舆论和消费者眼中口碑已经严重下滑,如想做到品牌长青,必须“allin”安全。
第三,遵守*策和法规。
网约车模式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大家